“彤”,一个看似普通的汉字,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用法。它既可以作形容词,也可以作动词,甚至还可以作为名词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“彤”的多音字魅力,感受一字多义带来的语言之美。
一、彤的多音字及含义
1. 彤(tóng)
(1)红色:如彤云、彤管等。这里的“彤”表示颜色,形容红色。
(2)通“彤”,通“童”,指儿童:如彤管。这里的“彤”与“童”通假,表示儿童。
2. 彤(tóng)
(1)通“同”,相同:如彤管。这里的“彤”与“同”通假,表示相同。
(2)通“通”,通过:如彤管。这里的“彤”与“通”通假,表示通过。
二、彤的多音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
1. 彤云
“彤云”一词,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这里的“彤云”指的是红色的云彩,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下的壮美景象。
2. 彤管
“彤管”一词,出自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这里的“彤管”指的是红色的管乐器,寓意着美好的生活。
3. 彤管之舞
“彤管之舞”一词,出自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彤管之舞,翩翩其飞。”这里的“彤管之舞”指的是舞者手持彤管翩翩起舞的场景,生动地描绘了舞者的优美身姿。
三、彤的多音字在成语中的应用
1. 彤管生花
“彤管生花”一词,形容文章或绘画技艺高超,如同一支彤管在纸上生花。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》。
2. 彤管之赋
“彤管之赋”一词,形容赋文辞藻华丽,如同彤管之花。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
“彤”的多音字魅力,在于它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用法。一字多义,使得“彤”在文学作品、成语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通过探寻“彤”的多音字,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汉字的魅力,更能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。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,更加关注汉字的多音字现象,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