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塞”,这个多音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。它既可以指军队出征边疆,也可以指诗人抒发豪情壮志。本文将从多音字“出塞”的含义入手,探讨其在历史、文学和现实中的丰富内涵。

一、多音字“出塞”的含义

多音字出塞穿越历史的回声_出塞的多音字是什么意思 职场应用文

1. 出塞(chū sài):指军队出征边疆,保卫国家安全。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中:“上使骠骑将军出塞,击匈奴。”

2. 出塞(chū sài):指诗人抒发豪情壮志,表达对家国情怀的向往。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《出塞》。

二、历史中的“出塞”

1. 秦汉时期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,大规模修筑长城,并派遣军队出塞防守。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:“始皇三十二年,发卒三十万人,筑长城,自临洮至辽东。”

2. 唐代:唐朝疆域辽阔,为了巩固边疆,唐朝皇帝多次派遣军队出塞,抵御外患。如《新唐书·李靖传》中:“靖以奇谋,出塞破突厥,威震北夷。”

三、文学中的“出塞”

1. 唐代:唐代诗人多以此为主题,抒发豪情壮志。如王昌龄的《出塞》: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

2. 宋代:宋代诗人以边塞诗为题材,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如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》中:“出塞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”

四、现实中的“出塞”

1. 抗战时期: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,勇敢地出塞抵抗侵略者,捍卫国家主权。如《新华日报》报道:“我国抗日将士出塞抗敌,英勇杀敌,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。”

2. 当代:我国政府坚持“一国两制”方针,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。如《人民日报》评论:“我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,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予以严厉打击。”

多音字“出塞”在历史、文学和现实中都具有丰富的内涵。它见证了我国古代边防事业的发展,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向往。在新时代,我们要继续发扬“出塞”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
参考文献:

[1] 司马迁. 史记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59.

[2] 王昌龄. 王昌龄诗选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
[3] 陆游. 陆游诗选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
[4] 人民日报评论员. 人民日报[N]. 2020-07-01(01).

[5] 新华日报评论员. 新华日报[N]. 2020-08-15(01).